为进一步提升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能力和水平,全面促进学校发展与改革,自2016年起,学校启动高等教育校级项目课题研究。目前大部分立项课题都已全面正式启动,部分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成果,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组关于高校办学特色概念的解析与重构对培育办学特色、推进特色发展战略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办学特色概念的解析
课题组在中国知网上,以“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为关键字收集了67篇核心期刊论文。在这67篇文献中,有16篇给出了高校办学特色概念的表述。例如,桑玉军认为,高校办学特色是“遵循教育规律,以一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在行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中,对某一教育内容或教育活动进行优势积累、固化形成一定时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申作青认为,高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王健认为,高校办学特色是“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等等。另外,教育部2004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中提出,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
课题组采取编码分析法对16篇文献中高校办学特色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得到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表达高校办学特色概念的内涵本质要求,如:“对某一教育内容或教育活动”、“优质”、“比较稳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独特”、“被社会公认”、“发展方式”等等。
第二类是表达高校办学特色概念的外延界定要求,如:“在行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中”、“固化”、“办学风格”、“风貌”、“特点和个性”、“风格特征”等等。
第三类是表达高校办学特色的外部条件的,如:“遵循教育规律”、“以一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积淀形成”、“对学校发展起主导作用”等等。
根据以上关键词的分析,第一类关键词是重构办学特色概念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类关键词是重构办学特色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类关键词不属于办学特色概念的范畴,不宜成为重构办学特色概念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认识并不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高校办学特色概念的重构
从词组构成看,高校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办学上的特色,其核心关键词就是特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百度百科解释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在收集的文献中,界定办学特色时用到了“特点”、“特征”、“个性”、“风格”、“风貌”以及“发展方式”等。“发展方式”比较注重动态与方式,不能涵盖办学特色的各种表现形式。“特点”、“特征”、“个性”都与“特色”词义相近,不能反映高校办学的特殊性,都不宜做解释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关键词。相对而言,“风格”、“风貌”较为合适。教育部有关高校办学特色的解释也是用到这两个词。如,教育部2004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中提出,“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2012 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引导地方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风貌”较注重外貌,“风格”既注重外貌也注重内在,更适合做解释办学特色的核心关键词。由此,高校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办学上所表现的独特的风格”。
在实践中,高校办学特色一般是指一所高校的特长或优势。而这特长或优势一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性首先是相对一定范围的其他高校,也就是说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相对一定范围的其他高校的特长或优势。其次这个相对性是相对整个办学工作,也就是说,办学特色所指的相对其他高校的优势不是指在办学各方面的优势,而是在办学工作的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的局部优势。
由此,课题组形成共识,认为高校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稳定的、公认的、优质的、独特的办学风格。
由此定义,高校办学特色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
第一,独特性。高校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是指高校所具有的能够区别其他高校的特有个性。独特性可表现为其他高校没有的事项。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是以相对性为前提的独特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别其他高校的特有个性。
第二,稳定性。高校办学特色的稳定性是从时间维度对办学特色的评价指标,是指高校相对其他高校所表现的特长和相对优势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时期内。在评价实践中,考察稳定性的时间一般是3-5年。
第三,公认性。无论是特长还是优势,都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高校表现的办学特长和优势往往带有高校的主观意识,要成为办学特色还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这就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公认性,也可说是社会性。公认性可表现为非本校评价。
第四,优质性。高校办学特色的优质性是指高校所拥有的特长和优势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有助于学校发展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优质性主要表现为校级以上的奖励。
以上4个特性是判断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准。
三、关于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培育的建议
从办学特色定义的外延来看,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大学职能的各个方面。就人才培养而言,在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领域培育特色;在师资队伍方面可以在队伍结构、双师型、团队建设等领域培育特色;在学生发展方面可以在招生、就业、学风等领域培育特色;在培养过程方面可以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等领域培育特色。
在特色培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特色的内涵和4个特性,这是判断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准。此外,高校办学特色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性,即相对性。高校办学特色的相对性,一方面是指相对一定范围内的其他高校的比较优势,而不是指在全体高校中取得的绝对优势。一般而言,相对的范围越大,比较优势越强,办学特色越明显。因此在打造办学特色时,必须考虑对比高校,需要首先确定比较范围。高校办学特色的相对性的另一方面是指相对学校整个办学工作而在局部领域取得的比较优势。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不可能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领先于其他高校的整体优势。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只有在办学的某个或某些领域谋划取得自己的优势、保持自己的特长;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特色应尽可能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